檢討有關腦損病人的醫療政策

     深信腦友對關乎切身的醫療政策都會極感關注。以下便是一群腦友就有關問題提出的一些意見和建議,看看能否引起您的共鳴:



傷殘津貼

    腦友能否領取傷殘津貼,完全取決於主診醫生的專業推薦。可惜的是,醫生的尺度有時寛緊不一;兩名病況相近的腦友,一名成功申領津貼,另一名竟鎩羽而歸。落敗的一方當然高呼「公理何在」!

雖成功申領傷殘津貼,定期覆核對部分腦友而言仍造成一定程度的精神困擾。領取的期限屆滿,他(她)們便要面臨津貼或被終止的窘境。事實上,病情穩定並不能瞬間改變腦友的財政狀況。他(她)們也許仍未有足夠的工作能力,也許仍須依賴家人過活,傷殘津貼一旦失去,便會嚴重影響他(她)們的生活質素。

鑑於交通費用高昂,津貼額應酌量提高,從而鼓勵腦友重投社會或參與義務工作,積極發揮自助互助的精神。

統一藥物名冊

     大部份腦友現時使用的藥物大部份均在新的藥物名册上的通用藥物欄及特殊藥物欄內,這兩個組別的藥仍是由醫院直接供應給腦友的,只須每次取藥每種藥物給予十元,所以對腦友的影響不大。
反而日後引進新藥的制度頗令人擔心,其程序為:
1. 經醫管局藥物委員會醫生推薦
2. 第一階段:藥物會放在自購藥物欄內,並且不提供安網(即沒有基金資助),所以只有有錢人才可試藥。 待有足夠數據証明藥物有效,才將藥物進升至第二階段。
3. 第二階段:藥物仍須自行購買,但有基金可申請,窮人有機會試藥了,當數據以証明這藥有效並可廣泛應用時,才可將藥物放在特殊藥物欄內,這時只要証實其他一般藥物無效時,便可免費使用此藥了。
表面上,這個制度可確保藥物有效及安全才全面使用,但是整個過程非常冗長,特別是第一階段,有錢試藥的人比較少,需要很長時間才有足夠數據讓藥物進入第二階段。
     希望有關當局可拆掉這個樽頸,令更多人可享用新藥的治療。


《創設健康未來 – 探討日後醫療服務模式討論文件》


    腦友均認為「基層醫療服務」中「家庭醫生」一項建議對他(她)們影響最大。他(她)們普遍拒絶接納這項建議,主要基於個人的經濟考慮。他(她)們大多病後喪失工作能力,有些甚至依靠綜援度日,試問怎能負擔私營醫生的高昂收費?他(她)們亦不敢奢望私營醫生的收費會低降至公營醫院水平。

   腦友對公營醫院的醫生較為信任,認為無論醫德或醫術都較勝一籌。他(她)們感到,為提高進帳,不少私營醫生不惜故意延長病人的診治時間。公營醫院的醫生因非私人執業,同類情況並不常見,故醫術看來較為高明有效。而且,不知是否近年病人權益高漲的緣故,公營醫院的醫生對病人的態度改善了許多,有時比私營醫生更和氣忍耐,更能體貼病人及家屬的情緒需要。

    至於醫療設備方面,私營醫院或醫生更難與公營醫院媲美。雖說私營醫院也可購置相類的儀器,但囿於經費,要縮短雙方的距離談何容易?

   公營醫院一向提供「一條龍」的醫療服務,由初步檢查到住院診治,院方全面負責整個醫療過程,病人受到悉心照顧,病情絶不受到延誤。現雖建議由「家庭醫生」作為第一接觸點,並會確立完善的轉介機制,腦友始終擔心病人未能獲得即時或快速的診治,以致耽誤了病情。以中風一病為例,若未能把握治療的黃金時段,病人便可能失救;縱然存活,仍會受連串後遺症殘害。

  增加醫療收費是一個事在必行的政策,腦友深信,在眾多壓力團體的監察下,在政府安全網內的腦友必定得到照顧。令人擔憂的是一些稍有積蓄但己失去工作能力或已退休的腦友,不論日後醫療融資方案是保險制或是供款制,他們也不能參與,因為已是長期病患者,沒有保險公司可承保,因為沒有收入,亦不能參加供款計劃,更因為有一定資產,得不到社會的保障。 令他們除了擔心自己的病情外,更擔心日後需要動用不少積蓄支付高昂的醫療收費,嚴重影響日後的生活。更有悲觀者說:「到積蓄散盡,只可放下尊嚴,向政府申領綜合援助金。」


   腦友的憂慮絶對可以理解,深盼政府可以考慮他(她)們的訴求,讓他(她)們能繼續享用低廉及優質的公營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