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腦部受損(如中風)而引至偏癱的病人往往患有足下垂。患者因腿部肌力不平衡,不能隨意控制及提起足部(背屈),為避免步行時足部觸及地面,常需以膝、髖等關節或身体其它部位作補償性活動,這大大增加了患者的體力消耗,影響患者的活動能力和社交。

如果足下垂不獲適當的處理,後足跟的肌腱會逐漸出現攣縮的現象,足踝關節也會變得彊硬。長時期在足下垂狀態中行走、膝伸展肌(四頭肌)過度活躍或膝伸展肌乏力,都會影響膝關節的穩定性而形成膝後翻。足踝矯形器(俗稱腳托或AFO)在針對足下垂和膝關節穩定性的情況都能發揮一定的作用。

足踝矯形器的設計和構造,可因應個別患者的需要而作出配合。一般針對足下垂和膝後翻的足踝矯形器,可分為無關節設計、活動踝關節和儲能式設計。矯形器多採用高溫熱塑料或碳維和樹脂等材料製造。無關節的設計最為方便,但限制足踝關節的剩餘功能。有關節的設計在患者步行時容許足踝關節背屈,可伸展小腿後肌,並使步態較為暢順。儲能式的設計則有助步行時的推進。一個設計合適的足部矯器,可控制足下垂和膝關節的活動,並改善患者的步姿,減少體力的消耗。

除了以上談及的足踝矯形器外,亦可以功能電刺激的方法(電子腳托)c6_1,改善足下垂的狀況。電子托的設備包括一部撲克牌盒般大小的主機、兩片電極、一個開關感應器和相連各部份的電線。使用者把主機扣在腰帶上或放在袋中,把開關感應器放在鞋內足跟下的位置,然後把電極貼在小腿脛前肌或腓神經的位置上。當使用者步行時,足跟下的感應器因應與足跟的接觸而開關,輸出電流刺激脛前肌或腓神經,脛前肌因而收縮,提起足部,避免足尖著地。在使用初期,在電極的安放點上,可能會有輕微的麻刺感覺,一般使用者都能在短期內或調較儀器之後適應。若患者需使用心臟起搏器、有嚴重的足踝伸展肌痙孿、孿縮或皮膚對電極敏感者,便不適合使用功能電刺激設備。

在少數情況下,如患者的膝部極之不穩定,便需使用足踝膝矯形器(圖五,俗 稱腳架)。最新設計的足踝膝矯形器,可於患者步行時,在不同的時刻自行上 鎖和解鎖,既可穩定膝關節,又能儘量減少不必要的牽制。此外,因肌力不平 衡,中風病人的肩膊(盂肱)關節容易脫位,可應用不同設計的肩帶穩定肩膊 關節,以減輕或消除痛楚。

各類矯形器有它的優點和不足之處,最重要是先檢查及評估患者的狀況,根據 其受損程度和能力,建議合適的設計,讓患者有效地改進和發揮其本身的能力 。